![]() |
|||||||||
|
|||||||||
2023年 |
全地為禱告的戰場 戈 登 禱告乃是一場爭戰 這個世界乃是神的浪子。神心在為祂的浪子滴血。浪子離家太久,已與父家斷了連繫。神用盡了心力為祂的浪子歸來作了計劃。天使和世人都對那計劃感到驚異:它的範圍如此之廣;它的內容如此詳盡;它的影響與智慧如此巨大;而它所含有的溫柔慈愛又是如此之深。神需要人來配合以完成祂的救贖計劃。由神到人心的途徑乃是要藉著一個人的心。當神在祂的計劃當中,開始邁向重大策略的第一步,便是祂自己降世為人,開始祂的救贖行動。不過,祂需要人來完成祂的計劃。 神給人與祂最大的溝通管道就是禱告。當我們為神的救贖計劃禱告時,最合宜的方式,就是用爭戰的言語,溫和的言詞是不合宜的。如今全地乃是處於戰爭狀態中,仍是兵戎相見,這世界已被仇敵緊緊的圍困。所以,我們必須抓住戰爭的事實,從神那一方來講,禱告乃是在敵人國度裏,神與祂的盟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禱告從不是要去說服神,亦非影響祂既定的目的,更不是要爭取神站在我們這一邊。其實神比我們更渴望我們迫切希望所得到的。這地上的罪惡及多種的苦難,使我們苦痛萬分;然而神在天上更為痛苦。祂比我們更體會其中的情況;對苦痛的敏銳,遠超過我們任何人。不管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渴望,可能觸動你禱告的乃是神。神率先觸動所有的禱告,禱告是由神那裏開始的。 禱告的三種型式 禱告就是與神相交所常用的話語。不過我們必須要記住,禱告的話語應包括三種與神相交的型式。換句話說,所有的禱告都應該逐步進行,並包括三個階級。 第一個階段,是交通── 也即是要與神建立良好的關係。十字架的寶血是我們與神和好的基礎。這也意味著我們是藉著耶穌才來到父的面前。與神相交,即是與神和睦;不求任何特殊的東西。 在禱告的第一階段中,向神不求什麼,只是享受祂,愛祂,思念祂。神是多麼的美好,智慧、堅忍,充滿了愛,而又令人喜愛。乃要用心,而非言語跟祂交談。 這是一種真正的敬拜;心裏想著祂是如何值得我們將最好的獻給祂,而是無止境的要獻上更多。我們一定要完全定睛在神身上,並且與祂維持良好關係。 還有必要的是:在我們這一方面要認罪悔改;在神的一方面,要求祂饒恕。唯有這樣,我們方能進入與神和睦關係。敬拜乃為禱告的第一個階段,與神相交乃為禱告的基礎;也是一個基督徒生命中的主要氣息。禱告的第一階段,只關乎二者:神與我或者神與你。 禱告的第二型式是祈求── 以狹義而言,就是一個人為自己向神求某一樁事。 祈求乃絕對是向神求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其實,一個人的生命氣息都是在依靠神所給予的那隻手。我們所需要的每一件東西都來自於神;諸如我們的友誼、賺錢的才能、健康、在試探上的定力,在憂傷中、困境當中的引導,以及生活當中所有的活動。此外,還有各樣的幫助、財務、身體方面、精神方面、屬靈方面等等皆由神的賜予跟保守,因而我們必要跟神有持續不斷的接觸。我們需要不斷的將祈求送上去;同時也有一連串的答案與供應降下來。 許多時候,我們是無聲的祈求。在神與我們之間的那扇門,必須永遠保持敞開著。事實上,在神的那一邊,關鎖的門把,祂早已甩掉。我們整個生命在於不斷的與我們萬有永有之神的交往。禱告的第二個階段亦只關乎二者:神與向祂祈求的人。 禱告的第三個型式,便是代禱── 真正的禱告從不止息地為自己祈求,並且也為別人禱告。代禱的含義乃是要為著他人。代禱乃是站在神與被代禱的人中間,為二者的橋樑,共同的友人。我們為人代禱,因為他可能與神中斷了連繫,也可能有特別的需求。代求是禱告的高峰,代禱是禱告的向外開展,它的目的是向外的。交通和代求是向上對著神與向下對著人,代禱建立在這兩個根基上。 與神相交和祈求蘊藏著一種具有神大能的生命,而代禱則為代表他人來釋放這種生命。代禱彷如盛開的花朵,它的根部與生長的力量卻存在於前兩個階段的禱告。代禱可幫助神在祂那慈愛計劃中,贏得一顆小星星回歸到真正的天體之中。 禱告的高峰 對神而言,人是祂的首要目標;而這種情況永不會改變。進一步,人要成為祂恩典的傳播中心。 神一向認為人有兩面的功用:首先,他會為自己設想;之後,他可以用來去接觸他人。與神相交和祈求可以固定一個人對神的關係,便可進入「能得人」的禱告之第三個階段──代禱。 禱告必始於前兩個階段,然後在第三個階段進入高潮。與神相交和祈求,純屬個人之事;然而代禱,卻無疆界,無遠弗屆。所有真正而完備的禱告均應包括這三個階段。一個人經常有需求,便是使他經常要禱告祈求。但一個真正基督徒的心,會受到神慈愛溫暖的感染,從而使他能如飢如渴的想要得到這世界失喪的人,帶領他們回到父家。因此,代禱乃是禱告的高潮。 構成禱告的六項事實 在聖經裏,有些事實被敘述,並深獲認同。那些事實都清楚的在歷史上被記載。諸如從創世記到約翰在拔摩海島上的異象,其中一些事實都編入詩歌裏,同時也成為那些預言著作的依據。也可能我們對那些事實太熟悉了,以致習以為常,甚至反倒不以為然。所以我們必須將那些古老的事實,就像剛發生的一樣,再重述一遍。下列便是那一系列的六點事實: 第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二十四1)這地由祂所造,由祂以王的地位統治。「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詩二十九10) 第二,神將那地的管理權給了人;包括地上所有生命的王權,以及權力的控制與支配。(參見創一26、28,詩八6) 第三,人擁有地上的統治權是神所給予的,但人又將這統治權轉手讓給了別人;這乃是一種兩面行動:人是被騙而採取了那個行動;這種行動是不順服而又順服。對神是不順服;而對那另一個,我們稱之為撒但,又是非常順服。撒但就是那個一直尋求統治這世界權力的假王。人對神不忠誠,便因此切斷了與神的連繫,可以是人背叛了神。 第四,神已將治理地上的王權給了人,所以神不再擁有這權力。可是人不再擁有,因為他已將這統治權交給了撒但;而今,地上的一切在那外表華麗的假王控制之中。耶穌在地上時一再提到撒但為「世界的王」,也就是現今這個世界的統治者。(參見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約翰在地上異象之啟示錄中也提到:「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十一15)從這裏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推斷,在那個時候到來之前,世上的國還不屬於神,而是在撒但手中。 第五,神為了祂自己,為了人,以及為了這世界的緣故,祂急切的想把這世界恢復原來的樣式。當然,我們都未得見當初由神手上變出的世界是什麼模樣。但我們相信那是一個十分美麗的世界。天有星辰,地有植物花草、河水,美麗的色彩與調配,將那一切都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極為美麗的世界。而今,這世界已非原來面貌。在魔鬼撒但的統治之下,這個世界已是滿目瘡痍。可能夏娃都不會認識現在這個世界就是當初她由「創造者」手中接過來的家園。 神渴望能將現在的世界回復到原來的掌控。可是要做到這一點,祂就必須先得著一個人,藉著祂,可將這個世界恢復到原來對神的忠誠。祂當初將這地的管理權給了人,人又將它轉讓了出去,因此也必由人再收回。於是,這個「人」出現了。祂就是耶穌,最為完美,而且是道道地地的人。不過祂與常人不同,因為祂有神性,所以我們稱祂為「神人」。這位「神人」來到世間,祂的職事就是勸人悔改,從而使世人回歸到原來對神的忠誠。 第六,「神人」與假王,這二者曾有一番爭鬥。當時世人有目共睹,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爭鬥。這位「神人」自幼就受到殘酷而惡毒的攻擊,直到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方休。耶穌三十三年在地上的歲月裏,那惡者對祂的攻擊從未間斷過。從耶穌的拿撒勒時代,經過曠野,到客西馬尼,以致髑髏地,那陰賊險狠的世界假王,一直用盡了最大的力量,使出了卑劣的手段,來對付祂。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撒但認為牠已獲勝,在魔鬼撒但的老巢裏,牠的嘍囉們歡喜若狂,咸認勝利已屬牠們。雖然「神人」躺在填墓裏,已為死亡所禁錮,可是在第三天早上,死亡的鎖鍊砰然所開,耶穌以得勝者的姿態復活;像祂那樣的「神人」,死亡如何能將之捆綁,撒但自知已失敗了,耶穌已初步贏得了勝利。 可是在撒但這方面,有四點事實,我們也不容忽視: 牠拒絕承認失敗; 得勝者的偉大計劃 而今,我們要靜觀「得勝王子」的那種無可比擬,也不能仿效的舉動;那就是耶穌並未將與撒但的爭戰作了結束;在戰場上,祂固然戰勝了那惡魔,然而祂並非僅僅反對惡魔,而是要藉著勝利,將贏得整個失喪的浪子能再重返父家。 雖然耶穌與撒但的大會戰已過,然而白熱戰尚未開始,耶穌將以得勝者的姿態進入未來的戰事。撒但將在挫敗的陰影與苦痛之中,決一死戰。 在這裏,讓我們再將整個的情勢重溫一遍。最早的一個人(亞當),他受到神的信託,接受了對地的管理權。不幸的是他受了騙,又將此權利轉讓給撒但。因此,一些人在地上,就是在那可憐而古老被撒但竊取的地上,為罪折磨,為罪詛咒;而另一類人在地上,以他們的生命與得勝者耶穌全面的接觸,並避免與假王有任何瓜葛,堅持宣告在耶穌的最後得勝之前,撒但將逐步崩潰而屈服。耶穌是最後的勝利者,撒但深知這一點,也懼怕耶穌。撒但雖然不甘願,憤怒,也儘可能慢慢的,頑強的來爭取每一寸土地,但在耶穌面前,牠那緊抓的手必定要鬆開。 耶穌曾經說:「……因為這世界的王將到。牠在我裏面是毫無所有。」(約十四30) 當我們靠著神的恩典,謙卑的說:「雖然這世界的王來到,牠在我裏面毫無所有。在我的生命當中,不會給牠留有任何餘地。」於是,我們就有立場來宣稱:撒但必定要屈服,我們奉得勝者的名來取勝! 譯自:實用的祈禱(Quiet Talks on Prayer S. D. Gordon Libra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