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圣召──在行動中的愛

加勒度

  我因耶穌的呼召成為耶穌的小兄弟。我從來沒有怀疑這個圣召。因為如果神不曾呼召我,我絕不能維持這樣久。

  露天而宿,生活在惡劣的气候中,和那些非常貧窮的土族來往,忍受各种難聞的臭气;這一切与我的棄絕自己比較起來,都是小事。反叛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過去完全割斷,生活在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當中,是十分困難的。

  如你所知,一個小兄弟的生活,并不是离群的。他必須選擇一個小村庄,一個貧民區,一個游牧的小鎮住下來,過著和當地最窮的人所過的生活一樣。

  這和先到此地來的歐洲人的作風正好相反。許多歐洲人是以軍人、傳教士、科技人員、政府官員的身份到非洲來的。他們一來就在自己的歐洲人群中,為自己建造一間歐式的樓房,在土族的社會里,過著歐式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程度,也保持著自己本國的水准。

  傳教士的工作是傳揚福音、教育、幫助、組織和支持本地人;但他們常常采取歐洲的方式,按歐洲文化、作風、標准行事。這些傳教士所傳的信仰就是他們所付出的一切,包括所有的物質資助。

  這當然也不是小事情。愛的奇跡和英雄式的對神的效忠,不斷地寫在非洲和亞洲這兩片廣大的土地上。教堂、醫院、診療所、學校、社會服務机构等等設立起來,為的是醫治疾病,減輕死亡率和加速落后國家的發展。

  那是教會傳教運動史上一個偉大的時期。傳教的工作和歐洲國家殖民地的發展,歐洲帝國的建造,是同時展開的。

  傳教的工作代表了白种人對有色人种的滲透,富人向窮人,基督徒向「异教徒」的活動。事情當然不是時時都很順利的,一個傳教士也不能常常保持神子民的朴質,官員未必都是慷慨公正。

  總之,傳教的歷史說起來是一個很長的故事,講下去,我們勢必把過去的歷史重新評斷一番。但,我們的興趣不在此。不過有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最近几年間,這一切都會有重大的改變。

  非洲的教會,都已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份,都不愿作英國、意大利或荷蘭教會的翻版。不但有色人种再不肯和殖民地主義妥協,而且在反抗行為的鼓動下,他們對白种人完全喪失過去的信心。他們蔑視、憎恨從所謂「統治民族」而來的統一,以及和他們有關的宗教。

  顯然,如果我們必須對過去的种种作為、態度加以反省。帶著這种反省的態度,我們可以重新考慮今后教會傳教工作的方向。在這方面,加勒的理想,真可說是具先知的卓見。

  加勒的福音行動

  這位屬神的人,從來沒有察覺到這些問題。他被圣靈的力量和光照推著走,在歐洲國家殖民地勢力最盛時到非洲。那時,根本沒有任何征兆顯示非洲會變成現在這种局面。加勒一心只想著把福音傳給他的弟兄杜拉人。他了解到當時的人還不能了解的情況,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做今日在反殖民地思想的情況下,傳教士所做的工作。

  他不曾帶著禮物、醫院、診療所、學校和金錢到非洲去。他獨自前往:無助、貧窮。他明白歐洲的權力,甚至從醫院和學校里也可看到,對于非洲人的精神生活,沒有什么好處,而且這些物質資助,已不能如過去一般為父神的愛作證。

  他也明白,當地的土族,不管是怎樣沒有知識,怎樣貧窮,都已不愿意接受一個在他們看來是高高在上,一個完全屬于某個特殊民族,某种特殊文化的訊息。

  必須有人向他們顯示新的做法,新的訊息。其實,從一個角度說,這也不是新的了。這一切在福音里早已記載。福音的喜訊應該以一种新的純洁、新的力量活現出來:這就是貧窮、犧牲、謙虛和沉默的作證。這方法是否只适用于貧窮的國家,還是一個可爭論的問題。但,無論如何,人,不管是哪一國的,總會害怕權力;今日受權力、財富統御的教會,使人害怕。

  人被他目睹的科學發展嚇怕了;反而覺得弱小、無助、單純悅目可喜。人們更對一個大聲疾呼的神的代言人無比恐懼。 這就是加勒廣受歡迎的秘密,他空手而來,在野蠻的杜拉族人中,完全沒有自衛的力量。他空手去到阿拉伯國家,生活、衣著完全像個阿拉伯人。他生活在那些歐洲人的仆人群中,就像他們是他的主人一樣。他造他隱居的小屋,不是羅馬式或歌德式,而是簡朴、貧窮的沙哈拉回教徒形式。

  生活窮苦,并且衣著和他們一樣,接受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的語言;他很快就推倒隔在他們之間的牆,而与他們有真正的,在同等地位上應有的交往。

保羅小兄弟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沙漠中的一幕。這一幕的純朴,很具體的表現了這种新式的「走向未認識基督的人群中」的傳教方式高度的愛。

  我騎駱駝沿著沙漠中的路跡在則利維至艾阿比之間行走,目的是找一個沙漠去處獨自生活几天。

  途中,我來到一塊土地。大約有五十個當地人正在一個工程部隊的低級官員監督下,辛勤地修補被冬雨沖毀的路段。在沙哈拉,找不到机器,也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工人只好終日在烈日下和漫天的沙塵中,辛苦地揮動鐵鍬工作。

  我沿著工地走過,一面回答工人的招呼,一面讓他們從我的水囊里喝水解渴。在某一處,就在其中一個張開等水喝的嘴角邊,我看到一個永遠忘不了的微笑。

  窮苦、衣衫襤褸、流著汗、渴……,這就是保羅兄弟。他選擇修路的苦工作為他的十字架,作為他在工人當中的酵母。沒有人能從那些破爛的衣服后面,那叢胡子,那塊被沙塵和太陽薰黃的頭巾后面,看出他是一個歐洲人。

  我認識保羅兄弟,因為我們是祈禱學院的同學。他是巴黎人,工程師。當他在拉日那原子彈中心工作時,听到父神的呼召,他放棄了一切,成為小兄弟會的一員。現在,他就在那里,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名工程師,他只是一個窮人,和他們一樣。

  我記得他母親,她在保羅兄弟許愿時到祈禱院來過。

  她對我說:「卡羅兄弟,幫我了解我儿子的圣召。我使他成為工程師;而你們卻使他成為勞工。為什么?你們至少也應該使我的儿子有机會利用他本身的价值,讓他作一個知識份子所做的工作。這對于教會不是更有用處,更有益嗎?」

  我回答說:「有些事情,我們不能靠普通常識來理解。只有信仰能開啟我們的心智。為什么耶穌要作窮人?為什么祂要隱藏祂的神圣的尊嚴和身份?為什么祂要在我們當中過最卑微的生活?是什么叫祂,生命的本身,被十字架擊敗,要祂身處加略山的羞辱和要祂忍受死亡的失敗?不,教會不再需要一位工程師,她需要一粒麥子,死在它的田溝里。」

  世上有許多的東西是不能了解的。在我們四周的一切,可不就是不可解奧秘嗎?

  我可以了解為什么保羅兄弟為父神之愛,他的弟兄之愛而放棄一切: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事業。但我也了解他母親的反應。不錯,許多人也會說:「可惜!這樣聰明的一個人,跑到沙哈拉去工作,他很可以建造一間大印刷厂,印刷許多好的文學作品。他很可以……」他們可能說得對。

  要徹底明白人的奧秘,也就是神大奧秘的一部份,是很難的。有不少人夢想一個有權力的教會,有丰富的潛能和資源;也有人要教會貧窮和卑微。有些人苦讀,希望使基督徒的思想丰富,也有些人為了愛父神和他的弟兄而放棄知識的鑽研。

這是信仰的奧秘!

  保羅弟兄對于擁有足以影響人的力量,不感興趣,祈禱和退隱就使他覺得滿足。其他的人應該找尋圣別他們自己的方法。

  我母親希望教會擁有一切的財富以便更有效地達成她的使命。我怎能怀疑她的信仰?

  而我,她的儿子,卻和她相反。我只夢想更單純的信仰,一個更深切的貧窮,尤其是一個建立在沒有財富的基礎上的使命。從一個角度說,我不也想得對嗎?

在行動中的愛

  很難判定誰是誰非,甚至耶穌也求我們不要試圖解答這些難題。但有一項真理我們必須死死抓住,那就是愛。

  愛确保我們的行為。愛激發我們所有的行動。愛是律法的完全。

  如果因為愛,保羅弟兄選擇了死在沙漠的荒路上,這樣做确保他無咎。

  但,如果因為愛,鮑思高和薛丹開學校和建醫院,這樣做也确保他們無咎。又如果因為愛,多瑪斯在書本上消耗他的一生,這樣做也确保他無咎。

  問題只在怎樣把這各种不同的「在行動中的愛」放在一個正确的透視點上。

  關于這一點,耶穌教我們一個毫不妥協的辦法:

  「你們當中最偉大的要成為最卑微的,領袖要成為仆人。」(參可九35「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后的,作眾人的用人。」)

  他又說:「沒有比為自己的朋友而犧牲性命的愛更偉大。」(參約十五13「人為朋友舍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摘自:沙漠來信

回目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