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陶恕生活與服事

  陶恕蒙恩(十八歲)後,第一個學習是:學習過一個福音的生活,他身邊總是帶一本小冊子,記下自己與別人的需要,並為這些人、事禱告。這個福音的學習,日後深深地影響他的講台信息,他的信息是一種來自福音的發表。

  陶恕非常喜愛詩歌,並且對詩歌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所以在他的教會他要求最高水準的詩歌。任何輕浮與「廉價」詩歌一概刪去,特別是那些剿竊世俗歌調的詩歌。他認為這種摻雜的詩歌會扼殺他對好詩歌的口味。他非常喜愛唱詩歌,也懂得享受詩歌,他常坐在講桌旁,捧著中國茶杯,閉著眼睛,沉醉在詩歌裡,他的孩子常記得父親的歌聲充滿著最可愛的詩篇。

  陶恕晚年說:他一生中從沒有一個休假。後來教會特別給他一個假期,但他卻外出講了一系列的「額外講台」。他講道的聲音非常大,晚年時醫生為了保護他的心臟,建議他講道聲音必須降低,他祇好同意了。後來他講道聲音的確小了「一點點」,並且祇有小「一點點」,陶恕後來死於心臟病。

  陶恕一生拒絕任何「行政」性的服事。許多的團體邀請他加入教會行政團體,他斷然拒絕。他像使徒一樣,不需要在會議桌上討論神的話。惟一的一個例外,是他四十三歲時,加入每週聯合協會的主筆,每週刊登他的信息。

  陶恕酷愛閱讀,從年輕時就培養了喜愛讀書的習慣。他到紐約、芝加哥、或任何都市服事,經常穿梭於二手貨舊書店。但是他的愛好非常的奇特,與一般的閱讀者大不相同。在他的私人藏書中有四十種聖經的古譯本。他也讀了一些神學、歷史、哲學、詩歌、文學等,但這不是一般人所看的書;而是古代教父的神學著作,與基督教奧秘派的哲學觀。他將聖經的地位遠置於上述的這些書之上,他勤勉的讀聖經。他身邊有許多的辭典、字典、索引,對於目前通用「用語」之語源,加以詳細考察。最可貴的是他長期默想聖經,與許多偉大的詩歌。從他的信息裡,他所認識,所學習的不僅精確而且廣泛。當他的孩子唸大學時,非常稀奇他的父親竟然熟悉他所修的許多課程。陶恕本人正規教育的程度非常低,以目前制度看來,他連小學都沒畢業。他小時候只在一所名叫「木頭小學」唸過一門文法課,該學校因座落於松果樹林中而稱之「木頭學校」。他唯一學鋼琴的機會也讓給他的妹妹,他幼時擅長畫卡通,但在悔改信主後,把這一個嗜好也丟棄了。但在他五十三歲與五十五歲時,兩所大學分別贈與他文學榮譽博士與法律博士。

  當年青的陶恕出來服事時,曾經詢問過當時有名的聖徒約瑟.司密斯,「一個傳道人能否閱讀世俗的書?」司密斯回答說:「年青人,一隻蜜蜂無論是在雜草叢或在花叢中都可以找到它所需要的花蜜。」約翰衛斯理告訴(鼓勵)衛理會的青年傳道人讀科學與歷史書。他本人騎馬旅行佈道時,馬鞍中總放著一本書,以供旅途中在馬上閱讀。安迪、多爾波弟兄,一位美國早期的印第安人佈道家,幾乎沒有受任何正規教育,卻以講道內容豐富有力為著名。他鼓勵他的聽眾要運用他們的心志來榮耀神。他說:「當你們在砍伐木頭時,一把鈍斧頭,將使你每一點的工作都遭受阻礙。一把銳利的斧頭,會使你工作更輕省。」

  陶恕認為與其閱讀那些充塞文字市場,廉慣、低格調膚淺的宗教書籍,倒不如去閱讀古典文學、歷史學、政治學。陶恕宣稱「現在的基督教文字工作都在流行一種『速食麵』的方式,那麼多的教會雜誌或書刊,都是一些在屬靈的路上已經裹足不前的人在吹噓過去他們自己榮耀的故事。這些作者有那一位敢負起責任或長期的留在一點上建造一道根基,或是在荒漠中培養種植一棵樹木來?沒有,他們寫出來的信息,好像『速食麵』,很容易蒸煮,很容易短時間內就被讀者消化。這種文字,對我們屬靈的生命一點也沒有營養。如果長期食用還會在我們的屬靈胃口裡滋生蛔蟲,結果是使讀者產生對虛假的東西有一種病態的嗜好,並且對那些真正利害的屬靈書籍感到厭惡,甚至背棄。」二十世紀年青基督徒的危機之一,就是對屬靈書籍沒有分辨力。

  有人反對陶恕的說法,認為糟踏了教會的文學。陶恕說:「糟踏?聖經的作者用一個比喻,簡短的幾個經節,就述說了一個真理的重點,現代的作者寫了一本又一本,又厚又大的書,但連一個基本的真理都說不清。這種主要的差別在於古聖徒知道聖靈會如何開啟一個故事或比喻。現代的作者根本就不懂。這是我反對現代宗教文學的主因。」

  陶恕在《如何讀一本書?》信息中寫道:「一本最好的書是能夠啟發、操練我們的心思,遠超過書本本身所闡述的。最好的讀書方法就好像在孵卵,當你讀了一段,甚至只有一句,你最好合上你的書,讓神、大自然,在我們的心裡再重新作我們的老師。撒母耳.約翰生(譯者註:十八世紀英國大文豪與辭典編纂家,一七0九∼八四)有次去訪問英王查理三世,卻一個人安靜的坐在火旁不言語。英王查理忍禁不住,問他︰「約翰生先生,我想你讀了很多書吧?」約翰生回答說︰「是的!先生!但是我想的比我讀的還多。」英國一位詩人,一次在一位弟兄會的姊妹面前,吹噓他的讀書習慣,當他起床,他就立刻讀書,在穿衣服時背誦著詩,在刮鬍鬚時背希臘文……。我們的姊妹聽了,毫不以為然說:「朋友,你什麼時候默想呢?」

  一個基督徒,假若他是謙卑的人,是愛神,也愛人,並且忠實的持守神量給他在這地上有限的服事。他要熟悉神所託付他的,並且為著別人的屬靈需要,他要廣泛地多所學習。一個無知的基督徒,也常是一個傲慢的基督徒。假如有一個傳道人在講台上宣稱基督徒不需要學習,或輕視學習,朋友們,請你告訴我最近的出口處在那裡,我要飛奔出去,我寧可傾聽孩子在草地上玩的笑聲,或仰視天上飄逸的浮雲。

  一個基督徒會在科學報導、法律書,甚至是物理書中讀到啟示,這可能是連原作者也沒有看見的。一位豐富的傳道人應該擁有一套百科全書來查考。但是具有知識還不夠,一個卓越的基督徒還須要認識神,認識他自己,認識他周圍的人。這就不是書本所能教導的了,這必須你親自去接觸,藉著直覺、默想、沉思、禱告、交通與聖靈的啟示。

  今日基督教文學的低落,陶恕認為:「這不是知識的問題,而是屬靈的問題。現在的基督徒所需要的是更徹底的奉獻給神,以及從世界中出來分別為聖。早期的教父、奧秘派、清教徒,他們對這兩點都非常清楚,他們的屬靈狀況有如登峰造極,在那裡空氣稀薄,不愛神的人在那裡會窒息。馬丁路德也已經登上高山,但他說:「我們所填補的還只是一道巨大鴻溝底一處小土堆。」我們的屬靈水準正在退化中,我們所想的只是如何吃得好、喝得好、升遷得快。於是現今的基督徒充滿了虛構的教導。基督徒厭煩默想,而文字工作者的責任在那裡呢?是否還要輕忽或是滿足基督徒的肉慾嗜好嗎?」

  每一個屬靈的經歷都必須有神的話作印證;任何的知識都必須被神的聖靈一再地光照,假如現在有一個天使從天上降下進入這個房間,宣佈了一些違反聖徒教導的信息,我會立刻起來叫他「滾出去!」

  歷代的復興有三種層次。第一種是「普世性復興」。例如愛德華滋在新英格蘭,與芬尼在紐約和美國中西部之復興。復興的火燒去一切宗教的障礙,所有的城市與鄉鎮都在復興的浪潮下,人的心與對神的態度從根基上被扭轉過來,社會的道德標準也被提升,教會服在聖靈的權柄下,得救的人數也激增,這種復興在今日尚未出現。

  第二種「局部性教會的復興」。起源於一群人更多的禱告,致使信徒過一種較聖潔的生活,進而熱切地彼此相愛與服事神,於是有較多的人被激起尋求基督的樣式,這種是屬於教會性復興,在這個時代還偶然出現若干。

  第三種「信徒個人性復興」。當一位基督徒撇下他舊日的生活,在悔改與眼淚中轉向神,尋求神,就是這種個人復興的開始。任何真實教會性的復興必須基於個人性的復興,才能產生。

摘自:廿世紀的先知 (The Prophet of Twent Centry)

回目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