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改教先鋒馬丁路得──因信稱義歷程

  馬丁路得出身於貧寒礦工家庭,少年努力求學,二十一歲得到文學碩士 和哲學博士學位。正當他致力研究法律期望成為律師,完成父親的願望時,連發生兩件事,促成他走向因信稱義的歷程,使他成為改教先鋒。他醒悟悔改得救的經歷是每位信徒重生得救原則和經歷。以下是他的經歷 :

  在他的知己裏有一位同學名叫愛蘭西 (Alexis) 。某晨城裏滿了謠言,說愛蘭西被人暗殺。路得立刻加以調查,發現是事實。陡失密友,使他萬分悲傷,不禁戰兢自問:「 假若我也如此突然逝世,全無警告,我將如之何? 」

  當年夏季返鄉省親,回校時,距離額富德不遠,突遭暴風雨。電光閃爍,火球落在他的腳前。他受擊仆倒,跪下自念死期臨到。死亡,審判,永遠的嚴肅,傳喚他,他聽到一個呼召,無法再抗拒。當他被死亡的憂急和恐怖圍繞之時,他立誓說,神若拯救他,脫離這個危險,他就撇下世界,專心事奉神。從地上爬起來,死的恐怖還在心裏,知道這日早晚總要臨到,他慎重自省,究竟該作什麼。過去的思想又開始回擊,而且攻得更加有力。不錯,他曾忠心履行一切職務,可是他心靈的光景如何呢?他能心存不潔,而站立在可怕之神的審判前麼?他必須成為聖潔。但是怎能找到聖潔呢?如何能成聖呢?他現在渴慕聖潔,猶如昔日愛慕知識一般。大學校滿足了他頭一個慾望,然而誰能平息這個焚燒他的心火呢?他應當赴何種聖潔學校呢?他決意投入修道院,修道士的生活可以拯救他。他過去時常聽到修道士的生活有能力改變人心,成聖罪人,使人完全。他要加入一個修道派系,以致成聖,而得永生。

  路得重入額富德城,但是他的心意已定。要割斷一切人間關係,豈是易事?多次心如刀割。他起初隱匿他的心意,邀請大學內的朋友來歡敘晚餐。席間有音樂助興。這是路得向世界辭別之夜。此後不再與社會高雅之士為友,將與修道士結伴;不再談天說地,將靜坐默思;不再高歌時曲,將靜聽鐘聲。神在呼喚他,他必須犧牲一切。這是他最後一次享受少年人的歡樂!這頓好餐使朋友們吃得滿意,路得尤其是興高采烈,談笑風生。然而當他們歡笑達到最高峰之時,路得不能再隱藏內情,於是將他的意向全盤托出。他們驚訝非凡,竭力搖動他的心意,可是一切努力都歸徒然。當夜路得離開寓所,留下一切衣物,只攜兩本書,一是浮極兒 (Virgil) 敘事詩,一是帕勞脫 (Plautus) 的樂劇。當時他尚無聖經。這兩本書可以反映路得當時的心情。他裏面懷著一篇敘事的詩詞,高貴而美麗,但是他還有餘興來幽默愉快。攜著這兩書,他獨自在深夜叩奧古斯丁派修道院之門。他請求收容。大門開而復閉。看哪,他從此離別父母,離別學友,離別世界!這件事發生在 1505 年 8 月 17 日。當時路得年方二十有一。

  因祂面前的光輝,祂的厚雲行過,便有冰雹火炭( 詩十八 12)

  至終與神同在了!路得的靈魂安穩了;他可以追求所切慕的聖潔了。修道士見到這位青年博士十分驚奇,他們佩服他的勇氣,毅然割斷世界一切。然而路得並不遺忘他的朋友。他寫信向他們道別,翌日把書信、衣衫,和大學的戒指都送回去,表示袂別。他的朋友驚訝之餘,包圍修道院兩天,盼望看見路得出來,預備勸他回校。但是門戶禁閉,一月之久未見路得形影。路得也修書稟告父母經過情形。父親覆函表示忿怒輕視,申明從此脫離父子關係。

  路得入修道院後,即改名奧古斯丁。修道士大大歡迎他,引以為榮;然而他們待他苛刻,命他作最卑賤的工作。他們蓄意降卑這位哲學博士,教訓他,學問並不使他高過其他弟兄們。他們不讓他專心用功,反而叫他打雜差,開關大門,上鐘掃地,整潔房間。雜差作完後,修道士們就喊說:「拿著口袋去討飯!」於是他就提著飯袋,在額富德城街上逐門逐戶乞食,有時必須在往日朋友或下屬門前求食。乞食歸來,他或者緊閉自己在一間窄小的房內,只能望見數方尺的花園,或者重作苦工。他生性專一,所以一心作修道士。他怎可顧恤身體,體貼肉體?這個可憐的修道士,工餘儘量設法讀書。他故意避免成群結侶,俾可用功研究。但是修道士們立刻找到他,搶去書本,喊著:「來,來,一個修道士要使修道院得益,不在乎用功,在乎乞食求緣。」路得存心順服,放下書本,提起飯袋出去求乞。他並不後悔自討之軛,反而甘心忍受一切。神實在在那裏預備他。要拯救當時的世代脫離迷信,他自己就得先感覺它的重壓。然而這種嚴厲的學徒生活,並不長久。修道院的主持,因著大學校的請求,釋放他脫離這些雜差。年輕的修道士重新得以用功讀書。古教父的著作,尤其是奧古斯丁的寫作,吸引了他。他非常喜歡奧氏的《詩篇註釋》,和《字句與精意》這兩本書。他驚奇奧氏對於人意敗壞,和神恩豐富的見解。他覺得在自己的經驗裏,證實了敗壞的真相,和恩典的需要。奧氏的話,引起他內心的共鳴。他也研究其他的神學書籍,充分顯出他的瞭解和辯才。可是他進入修道院,並非尋求人間的榮譽,乃是尋求屬靈的糧食。因此他認為這些工作,都是捨本求末。他盼望能從神的話語裏,直接吸收智慧。在修道院內找到了一本用鏈鎖著的聖經,他不斷查考這本聖經,雖然他懂得不多,卻最喜歡讀它。有時他整天默想一節聖經,有時他把先知的話切記在心裏。他尤其盼望從先知和使徒的書信內,得以明白神那全備的旨意,使他更加敬畏神,信心因著神話的見證得以增長。那時他開始讀原文聖經,奠定後來新譯聖經的基礎。

  修院內苦修

  這個年輕的修道士發憤讀書,時常三、四週之久,忘記背誦禱文。每念及此,不禁驚恐,覺得自己違反了院規。於是把自己關在室內,竭力念誦禱文,甚至寢食俱廢。某次,有七週未曾合眼睡覺。他進修道院的目的,為要尋求聖潔,因此他過著嚴肅的苦行生活。他希圖用禁食、抑慾、守夜,來克制肉體。他如囚犯一般,關在房內,不斷與內心的惡慾邪情鬥搏。他平時的食物,常是少量的麵包,和一條小 鯡 魚。這時認為只要成聖獲得天堂,任何犧牲都無所謂。羅馬教內很難得見到一個這樣虔敬的修道士,修道院內從未見到這樣努力購買永生福樂的人。當路得起來改革之時,他宣稱天堂決不是用這方法買來的,他知道所說的是什麼話。他寫信給薩克森的喬治公爵 (Duke George of Saxony) 說:「 我的確是個虔誠的修士,嚴格的遵守院中規則,超過我所能形容的。假如一個修道士,可用修行獲取天堂,我定規有這資格。這種苦行就如長夜不眠,禱告,閱讀等,如果再延長下去,我必定苦修至死。 」然而修道院安靜的環境中,在修道士苦修的超極內,路得尚未找到所期望的內心安息。他切望得到救恩的保證;這是他內心的願望。沒有這個,就沒有安寧。當他流浪在塵世間,這些恐懼驅使他避入修道院,但在斗室內恐懼只有加增。內心的哀歎,震盪修道院的長廊,引出更響亮的回聲。神引導他來此,叫他學習認識自己,並向自己的力量和德行鬆手。他的良心受到聖經的光照,告訴他如何聖潔;可是他充滿恐怖,因他的心中和生活上,找不到這個聖潔的模樣。何等可憐的發現,這是每個誠實人所發覺的!裏面外面都沒有公義!一切都是虧欠,罪惡!路得愈求聖潔,天然生命反抗的力量也愈強,直到他萬分失望。

  當時的修道士和神學家,鼓勵他用善行來滿足神的公義。但他自忖:「 有什麼工作,能從我這種心裏發出呢?我怎能帶著出自污穢源頭的行為,站在我審判主的聖潔前呢?」 他後來寫著: 「我看見我在神眼中,是個大罪人,我想我用自己的德行來止息神的怒氣,是絕對不可能得。 」

  實行「修道院的聖潔」,哄慰了許多良心入眠。路得在急難中亦曾嘗試過,可是不久就發覺這是一個騙局,毫無拯救在內。「 當我作修道士時,每感試探來襲,就喊叫我滅亡了。立刻我採取千百種方法,來抑止良心的呼喊。我每天去認罪,但是這個全無功效。於是充滿憂鬱,萬念俱灰,十分痛苦,──我喊著,看哪,你仍舊嫉妒,沒有忍耐,滿了血氣。可憐的人哪,你進修道院實是徒然! 」

  你必點著我的燈耶和華我的神必照明我的黑暗 ( 詩十八 28)

  信心的試煉

  路得並非第一個修道士經歷這種試煉。修道院的圍牆,掩蔽了滔天大罪,但是也埋沒了高貴美德。偶而一個真真實實與神有交通的人,被召出院,登在高位上,立刻他的生活發出光輝,如同燈火放在燈台上,照耀全家,儆醒多人。當時在德國就有這樣一支火把,他的名字叫作史道筆約翰 (John Staupitz) ,因著閱讀聖經,研究奧古斯丁神學,經歷內心種種試探,他終於認識了救贖主。他因為相信基督,得到內心的平安。他尤其懂得恩典揀選的真理。當他執行全德奧派主持職務之時,巡行到額富德修道院。在眾弟兄中,有一個中量身材的青年,特別引起他的注意。不斷的用功,禁食,不眠,已經消耗了青年的力量,使他的骨頭根根可數。他的眼球凹入眶內,並無後來鷹目炯炯發光的神氣;他的形態失意,他的容貌顯出不安,似有手百掙扎,卻仍堅剛不撓。他給人整個的印象,乃是莊重,憂鬱,和嚴肅。史道筆富有經驗,馬上察出他內心的情形。因而心嚮神往預感他的命運。史氏的熱情柔愛,打開了路得的心。「 水中照臉,彼此相符。人與人,心也相對 。」路得找到了同志。這位主持懂得他,因此他就傾吐內心的悲哀。某日在食堂內,這位年輕修道士神志沮喪,默不發聲,幾未進食。史道筆熱誠的望著他說:「 馬丁弟兄,為何這樣憂愁? 」路德深歎著:「 唉,我真不知道我將如何! 」史氏答說:「 這些試探是你所必須的,較飯食更需要。 」兩人並不停在這裏。不久在修道院的寂靜環境內發生了一段談話,大大影響路得,使他最後脫出黑暗的境地。

  絕望的試煉

  路得沮喪的說:「 我向神所許的願都歸徒然;罪的力量實在太強。 」主持回顧自己的經驗,答說:「 哦,我的朋友,千次我向聖潔的神立誓,要敬虔度日,然而我從未履行我的誓言。現在我不再立誓了,因為我知道不能守我的應許。除非神為著基督的愛,向我們發憐憫,賜我一個安樂的歸天,我決不能在我離世以後,憑著我所有的立誓和善行,站立在祂面前。我必須滅亡。 」青年的修道士深畏神的公義,他向主持訴說內心的恐怖。神那不可形容的聖潔,和神的尊高無比,使他戰慄。「 祂來的日子,誰能擔得起呢?祂顯現的時候,誰能站立得住呢? 」 ( 瑪三 2) 史氏曉得何處可找到平安,他決意指示這青年修道士。他說:「 你為何用這些高超理論來煩惱自己呢?看耶穌的傷痕,看祂為你所流的寶血;神的恩典在那裏要向你顯現。何必因著罪孽苛責自己?投在救贖主的膀臂裏面罷!倚靠祂,倚靠祂的義,倚靠祂的死所帶來的救贖。不要退縮;神並不向你發怒;是你在向神生氣。要聽神的兒子。祂成了人,為要保證你神的悅納。祂對你說:『你是我的羊,你聽我的聲音;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你奪去。』」 可是路得總覺得自己缺少應有的悔改。他說:「 我裏面既沒有真實的悔改,我怎敢相信神會悅納呢?在祂收納我之前,我必須先改變。 」這位可敬的導師指示他,人若單單懼怕神的威嚴,決無真實悔改。路得就反問:「 這樣,你怎樣答覆加在無數良心上千百種難當的苦行呢?他們豈非盼望因此獲得天堂麼? 」他聆聽主持的答覆,對他似乎是從天上來的聲音,不是從人來的。「 悔改除非發源於神的愛和義,就不是真的悔改。多人幻想的,並非悔改的結果,乃是它的開端。你若要愛慕良善,就先得愛慕神。你若要悔改,就不要注意這些苦行。要愛祂,因為祂先愛你! 」路得靜聽,繼續聆聽,這些安慰的話使他充滿一種新的喜樂,得著一線新的亮光。他自己思念著:「 這是耶穌基督。是的,是耶穌基督親自用這些甘甜醫治的話語,奇妙的安慰了我。 」這些話果然如同利箭射入修道士的心坎。若要悔改,我們必須愛神。在這種指示之下,他查考聖經,找出一切關於悔改的經句來。他自己告訴我們說:從前所懼怕的,「 現在變作愉快甜美的消遣。過去威嚇我的經文,現在從各處會集來與我遊戲,而且安慰我。往日我縱然小心掩飾我的內性,試著向神表示一種虛構強制的愛,我卻痛恨聖經中所說的悔改。可是如今沒有比悔改更加甘美悅意。哦,這是何等愉快的事,如果我們能不只在書房裏,更是在我們救主可貴的傷痕裏,來閱讀神的一切律例! 」

  路得雖然得到史氏的安慰,但是他有時仍舊跌入憂鬱泥內。在他軟弱的良心裏感到罪的實在,吹散了救恩的喜樂。某次,他在主持的面前喊說:「 我的罪,我的罪,我的罪! 」主持答說:「 好,你果真是罪人,豈可表面上接受救主呢?要知道耶穌基督是救主,能夠拯救罪魁,該死的罪人。 」

  良心的掙扎

  不只心中所發覺的罪孽使他驚惶,理智的聲音也加增他良心的苦惱。假若聖經的律例威嚇了他,聖經的道理就加強他的痛苦。神用真理使人平安,可是真理先得剝奪迷惑人的虛假。揀選的道理尤其攪擾這個青年,使他陷入無限制的幻想中。聖經歷史,日常經驗,和奧氏的著作,都指示他,我們必須還原到神,因為萬物都是因祂而有,靠祂而生的。然而他的思想非常活躍,他想進一步來揣摩神那隱秘的旨意,揭穿神的奧秘。史道筆制住了他,忠告不必窮究那測不透的神,只須接受神在耶穌基督裏所已經啟示的。史氏勸導他說,所有的神學必須脫胎於聖經,放下各種系派的說法。「 願你以閱讀聖經為至樂 」。並送他一部聖經,從此他專心讀經,特別欣賞保羅的書信。他也旁覽奧古斯丁的著作。凡所讀的,深刻在心。他所經歷的掙扎,使他更能領會神的話語。土壤已經耕鬆,不朽的種子深植其中。待史道筆離額富德時,黎明已經出現在路得心裏!

  可是工作尚未完畢,總主持開了路,還得一個謙卑的器皿來完成。年輕修道士的良心,仍未找到安息。因著內心掙扎和緊張,他的身體開始不支。他被病魔所襲,幾乎死去。這在住院的第二年。當死亡臨近之時,所有的驚惶恐怖,重新圍攻他。自己的不潔,和神的聖潔,再度攪擾他。某日正在失望中,一個老年修道士前來探病。路得向他敞開,傾訴內心的恐懼。老人不能解釋這些疑惑,但是他卻知道救藥。他領路得回頭到幼時所學的使徒信經,溫柔的念著:「 我信罪得赦免。」「你不只應該相信大衛的罪和彼得的罪得了赦免,因為魔鬼也信。這是神的命令,我們相信我們的罪得了赦免。伯拿 (Bernard) 曾說過:聖靈在你心內所見證的,乃是你的罪已經赦免了。 」晨星從路得的心中顯現。恩典的話語一發出,相信的心就接受了。他放棄了一切的自義,無倚靠的倚靠神在耶穌基督裏所賜的恩典。

  路德住院已經兩年,並在 1507 年 5 月 2 日受封作祭司。翌年年底又被調到威丁堡大學 (University of Wittenberg) 任物理學和辯證學教授。在致友人的信內,他這樣說:「 蒙神恩佑得以平康,但我必須出力研究哲學。當我抵達威丁堡之門,就急切盼望能夠改 充神學教授;我所說的乃是果中取核,穀中取髓的神學。事實如此,神總是神,人的判斷難免錯誤;但這是出於神。祂必永永遠遠用恩典慈愛引導我們。 」然而他在課餘,竭力研究希伯來文和希臘文,並兼讀神學。於 1509 年 3 月底,獲得神學士學位,受命專授聖經神學。

  每日下午一時,路得在學校教授聖經,他先從詩篇入手,而後轉到羅馬書。在他默想羅馬書之時,真理的亮光特別射入他的心內。在安靜的房間內,他時常分出數小時,閱讀神的話。保羅的這封書信,擺在他面前。某次讀到一章 17 節,先知哈巴谷說:「 義人必因信得生 。」這句話,非常打動他。原來義人的生命和其他人不同;這個生命乃是信心的禮物。這個應許,把基督徒的生活秘訣,啟示了他。多年後,在百忙之中,他仍舊聽見:「 義人必因信得生 。」路得也在禮拜堂內講道,聽者蜂擁,不久他就名聲蜚然。

           摘自:馬丁路德小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