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與神同行-生命的信息 序言

俞崇恩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

  小子們哪,你們要住在主裏面。這樣,祂若顯現,我們就可以坦然無懼;當祂來的時候,在祂面前也不至於慚愧。(約壹二28)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教會正反兩方面的歷史教訓,歸納起來是路的問題。路有兩條(參太七11-13),即外面的路和裏面的路。前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知識或恩賜的路;後者是以神為中心的生命的路──十架窄路。儘管二千年教會的歷史經驗教訓反覆證明,惟有主所走過的生命的路是合乎神心意的,然而歷世歷代以來,卻只有很少數的信徒揀選這條十架窄路──「己減少、主增多」(約三30)的路。

  這條裏面生命的路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是堅定不移地揀選十字架,在每天主所安排的人、事、物各種機會(羅八28)學習真正捨己背十架跟從主;2)住在主裏面(約十五1-8;約壹二27-28),這是由於主明說:「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約十五5下)。若非像枝子不斷從葡萄樹支取恩力、亮光,就不可能有合神心意的生活和事奉,我們裏面基督的生命也不可能成長成熟。

  然而可惜!今天許多傳道人單憑自己的熱情、客觀的需要、神學知識、聰明、才智、經驗、魄力及形式的「禱告」,不尋求、遵行神的旨意,不謙卑依靠神的恩力,不歸榮耀於神,竟然可以作許許多多!這種種遲早有一天會證明只是「草木禾欵」(太七21-23;林前三10-15)。

  本書作者俞成華於1937年受感翻譯了三百年前古典名著《與神同在》(勞倫斯),在書內勞倫斯弟兄簡要地介紹了住在主裏面、與主聯合的寶貝經歷(約壹二28)。翌年1938年他又受感翻譯了《馨香的沒藥》(蓋恩夫人略傳),它具體地說出一個全心愛主的聖徒如何真誠地接受十字架的修剪、雕削、破碎,而達到屬靈生命的頂峰(路十四25-33;羅八28-29;弗四13)。作者本人正是從此兩位聖徒得到極大的幫助──幫助他竭盡一切效法基督(林前十一1),因而在不算很長的歲月裏靈命達到了很深的地步(參本書「屬靈生命的階段」一文中「降服的階段」與「和諧的階段」),以致他在1956年中國教會遭空前恐怖、殘酷的烈火試煉逼迫中,當千萬人在他左右仆倒時(參詩九十一7),基督復活生命的大能使他首先(在上海)勇敢地為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獻出他寶貴的生命(詳見CCTM出版的《至聖所內生活》),藉此榮耀了神,也印證了他所分享的珍貴的「生命的信息」。

  親愛的弟兄姊妹:儘管教會二千年歷史反覆肯定這條裏面生命的道路,但可悲的是,找著這窄門小路的(太七13-14)「也少」(英文譯作few,即「很少的」、「幾乎沒有的」),更何況走上這條小路且忍耐堅持走到底呢!求主憐憫我們,讓我們從主領受「受苦的心志」(參彼前四1),靠主不怕損失、坐牢、流放,不計代價(路十四25-33),不怕死!(徒二十24),牢記榮耀全能的父神在永恒的寶座上統管萬有(詩一○三19),所以不用怕。「不要懼怕」這四個字在新舊約聖經裏、不同艱難環境下。反覆出現許多許多次。

  住在主裏面與接受十架的對付,這兩件事是任何人、任何環境都不能攔阻或剝奪的,也是基督徒生命成長成熟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好比一隻鳥兩個翅膀,缺一不可。在此基礎上,認真下功夫讀經、禱告、聚會(肢體交通)、領人歸主、建立教會等等,才有真正永恒的意義,聖靈才能結出(與世人的倫理道德修養的結果絕然不同的)豐碩的生命果子來(加五22)。具備這基本條件就會在火的試煉中發光榮耀主名,否則,一個基督徒或傳道人如果行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外面的路上、知識和恩賜的路上,他雖然可以成名成家,在人面前轟轟烈烈,但當試煉的火出現時,都要化為灰燼。這是半世紀來中國大陸教會又一次慘痛的教訓;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俞崇恩2003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