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2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1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1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2000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9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8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7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6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5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4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3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2年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1991年
九月刊 | 七月刊 | 五月刊
三月刊 |
一月刊

1990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9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8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三月刊 | 一月刊 |

1987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1986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5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4年
十一月刊 | 九月刊 | 七月刊
五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3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八月刊
六月刊 | 三月刊 | 一月刊

1982年
十二月刊 | 十一月刊 | 十月刊
九月刊 | 八月刊 | 七月刊 | 六月刊五月刊 | 四月刊 | 三月刊 | 二月刊 | 一月刊
1981年
十二月刊 | 十月刊 | 七月刊 | 四月刊 | 一月刊




禱告的教師(二)
邦 茲

  第三章 神器皿的塑造

  每一位神所使用的器皿,神必先讓他們有苦難的試煉,如大衛和保羅所經歷的。(林後一4-11)

  一、苦難的試煉及塑造

  1876年9月,邦茲四十一歲時,與屬靈的姊妹伊瑪.巴涅特結婚,婚後十四個月,這段時間他們有二個女兒出生。1879年他受聘聖路易市最大教堂──第一教堂為牧師,二年後他再回到原先服事的聖保羅教堂服事。由於他的忠心服事,這兩個教堂信徒人數一路攀升。

  1883年,邦茲四十七歲時,聖路易斯監理會安排他擔任「聖路易斯論壇」編輯,他在文字上服事很有恩賜,也因此使他放下教會事務,使他有充裕時間作福音佈道工作。1884年2月,他們又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愛德華。他的妻子伊瑪,不堪家務勞累和經濟壓力,終於體力不支病倒。1886年她回到娘家養病,然而她已病重,到了1887年2月,她告別丈夫,息了勞苦,為邦茲留下了三個孩子。在她病危時,她介紹堂妹哈莉特,希望邦茲能娶她為妻。果然到了1887年10月,邦茲照伊瑪臨終囑咐,娶了哈莉特為妻。

  總結邦茲這些年來,從1874年至1886年,他的生活平淡,雖然不斷搬家,在經濟上並不比他在南北戰爭時更富裕。他深知他被神呼召出來,在地上只是一個寄居者,他的家鄉是在天上。自從1859年他被聖靈澆灌之後,他一直憑著信心活著;特別到了1861年,他體會到這個世界對他並沒有安全感,並不是他所仰望的天家。到了1887年,因為生活的艱困,使他喪失了他的妻子伊瑪,神好像把他依賴的精神支柱一根一根挪開,叫邦茲不需依靠任何事物,唯獨信靠基督的恩典。

  有一段時期,喪妻之痛使他的心破碎,他似乎以為自己支持不下去,以為再也無法好好地服事主。但終於他認識到,神在各樣的事上考驗他,鍛鍊他,使他能效法耶穌所走的道路,他不能違背當初神從天上對他發出的呼召。他既承接了神所付託的使命,就必須忠心地事奉神。

  二、更重的試煉

  1890年哈莉特因懷孕回她父母家待產,她父母可以在她產後照顧她,到了7月11日,她順利生下一個男孩,邦茲給他取名為查理斯,不料到了7月23日,短短十二天,從喬治亞傳來一個令人震駭的電報──邦茲六歲大兒子愛德華,突然患病身亡。這個噩耗對邦茲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愛德華是他心愛的兒子,邦茲與他分手時,他仍蹦蹦跳跳,非常健壯,沒有人料到他會這麼年幼就告別人間。

  邦茲向岳父巴涅特坦露了內心的悲痛,他坦率地表白悲劇給他帶來的感情衝擊,邦茲在家書中向岳父這樣傾訴:

  「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我的心似乎碎了。無論如何,我感謝神,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出乎神的旨意,我不敢置疑神的智慧和慈愛;但是,我的心確是破碎了,這個打擊在極大的程度上,摧毀了我的身心。」

  經過這次喪兒的打擊,邦茲這位備受創傷的佈道家和祈禱戰士作見證說:

  「如今我可以肯定,這是神對我發出的呼召,要我竭盡全力興旺福音,並且要求我更徹底地奉獻,靠著神的恩典,我將會得著醫治。」

  當邦茲的傷痕開始平復和接近痊癒的時候,另一個新的打擊又臨到他這五十六歲的傳道人身上。他的小兒子查理斯,再過八天才滿一週歲,像他哥哥愛德華一樣,事前毫無任何徵兆,突然去世。那悲痛的日子是1891年7月19日,差四天就是愛德華逝世一週年。他們似乎經歷約伯一樣的試煉。

  任何人都無法用話語安慰邦茲夫妻兩人的悲傷,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會遭遇到這樣的事,事實上他們永遠也弄不明白。當他們因悲痛過度,感覺遲鈍,麻木了一些日子之後,夫妻兩人又得搖搖欲墜、步履蹣跚地走上人生的道路。

  神已經呼召了邦茲,把使命付託了他,他無從推卸來自天上的召喚;感謝神和耶穌基督,在大患難中安慰了他們。(林後一4-6)靠主恩典,邦茲夫婦重新投入事奉中,重新肩負起父母的責任。夫妻兩人承認說,神的恩典帶領他們走過去。是的,他們所信託的神,滿有慈愛和智慧,人一生中所經過的許多事情,不是我們凡人所能完全明白的。

  但是,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中說到:「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模成)祂兒子的模樣,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做長子;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八28-30)

  第四章 先知性的服事-文字服事

  保羅在以弗所書說,神將教會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不只是指新約書信,也是指神在教會中所興起的使徒和先知。(弗四11)在舊約時代,神藉摩西五經、歷史書和先知書教育祂的百姓。特別是在以色列民荒涼的時期,神興起許多先知起來教育百姓,從他們中間興起屬靈人接續他們先祖的信仰,這件事我們可以從希伯來書第十一章信心的見證人中看見。

  一、文字工作的進展

  在1883年聖路易斯監理會,年會同工們發現邦茲是一位屬靈及有寫作恩賜的傳道人,他們安排他擔任「聖路易斯論壇」的編輯,幫助監理會的信徒。到了1888年7月,他又被安排成為納斯維爾「基督徒論壇」編輯,早期「聖路易斯論壇」是地方性的,而「基督徒論壇」這份週刊是監理會全國性的刊物,這份新的服事對邦茲來說是項重大託負,是神智慧的安排,使神能藉著他傳達出於神的信息,是要他藉著文字工作,以教導更廣泛的信徒,釋放出那些壓抑在他心頭上的、當代所急需的信息。

  二、復活與天堂

  奧古斯丁曾說過:「屬靈的信息是建立在屬靈的經歷上。」這是神使用先知的原則。

  從1887年到1892年,邦茲在短短的五年內,飽嚐失去第一個妻子和兩個孩子的悲痛,但邦茲從未懷疑神的慈愛。事實上,他過去有過同樣的經歷。在南北戰爭期間,他看到了無數的人喪生,這些人間悲劇,驅使他更專心在聖經中尋求希望和答案,他在那些悲哀日子裏,寫了兩本書。一本是1907年完成的《復活》(The Resurrection);另一本是1921年定稿的《天堂:一個地方─一個城市─一個家》(Heaven: A Place-A City-A Home)。

  (一)復活

  在《復活》這本書裏,邦茲寫道:

  「復活是每一個基督徒所享有的榮耀的、寶貴的和神聖的事實。試想,是誰在基督裏睡了?我們應該知道自己切身的事,知道將要復活的會是誰。(帖前五13)在我們中間,有的先一步在基督裏睡了,我們的肉眼雖然看不見他們的靈魂,無法追隨他們的靈魂馳往樂園,只能眼巴巴地以破碎的心,看著他們的軀殼躺臥下來。但是我們以堅定的信念,深信基督在那一日會讓他們復活,我們將與他們相聚,直到永遠。

  沒有人可以擁有這樣的信心,除非他對基督的應許──復活──有絕對的信靠。因為主耶穌在拉撒路復活的事蹟中曾對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十一25、26)保羅也曾對帖撒羅尼迦信徒說過:「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裏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帖前四14)

  邦茲確是全心全意地相信基督徒日後將復活,並相信天堂真實的存在。邦茲真誠這樣想,他不是一個空想家,他沒有不實際的幻想和理念。邦茲深信主耶穌基督曾道成肉身,來到人間,祂對那些信託祂的、深愛祂的、追隨祂的人,所給的應許,是不會更改的,是絕不落空的。

  (二)天堂

  由於邦茲對於主耶穌基督有絕對的信心,邦茲肯定人在死後,會到天堂去。在邦茲所著作的《天堂》(Heaven)一書中,邦茲寫道,基督說過,地上的一切不是持久不變的,是會腐敗的。邦茲引述主耶穌的話,說明地上的一切是不安全。(太六19-20)

  邦茲強調說,地上是如何一個真實的地方,天上也同樣是一個真實的地方,是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

  在《天堂》(Heaven)這本書中,邦茲指出,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六章裏,著重地強調天上!主耶穌要我們的心,思念著天上的事。主耶穌要得著我們的心,我們的全人。我們有安全感,因為我們屬於天上。正如馬太福音第六章21節所說的,我們的財寶在天上,我們的價值在天上,我們的信心也該在天上。

  因此,我們在地上要盡神僕人的責任,以便到天上得著天上的基業,進入神永遠的國度。

  二、屬靈人的榜樣

  邦茲從蒙召以後,便專心研讀屬靈人的傳記,研究他們的屬靈經歷和服事過程。這些屬靈人的經歷,成為他以後效法的榜樣。由於美國南北戰爭後,社會和教會陷入戰爭所帶來的仇恨及靈性的衰退。因此,邦茲特別有負擔在「基督徒論壇」刊物上,撰寫屬靈人的傳記,好作為當代信徒效法的榜樣。

  1890年7月26日,邦茲發表了《革新的佈道家-第一篇》(Revolutionizing Preachers, PartⅠ)。

  文章說:「當神得著一個適當的人時,神能行奇事;同樣地;若人得著神的幫助,人們也能行奇事。特別在末了的日子,聖靈的作工,是迫切需要的,祂能將整個世界翻轉過來。」

  (一)哈姆斯(Louis Harms)

  對傳記人物深有研究的邦茲,在此舉出了十九世紀德國教會復興和非凡佈道家哈姆斯(Louis Harms)為第一個例子。

  哈姆斯於1809年生於德國的漢諾威(Hanover)。哈姆斯在神的光中看到自己的骯髒污穢,對神在末日的審判恐懼戰兢。哈姆斯在聖經中尋求答案,神的話語感動他,於是他接受主耶穌作他個人的救主。在哈姆斯的故鄉赫曼斯堡,教會荒涼冷淡,因循守舊,高度世俗化。哈姆斯的父親是信義宗的牧師,在臨終前,讓哈姆斯接任牧職。哈姆斯擔任教堂牧師後,竭盡全力搶救靈魂,帶教會脫離世俗,教會的信徒人數於是迅速增加。信徒們熱心閱讀聖經,大家虔心禱告,有若使徒時代的教會那樣純潔,滿有主的同在。

  哈姆斯的負擔後來轉移到非洲,他挑選了十二個農民,花四年的時間培訓他們。哈姆斯缺乏經費,就向神祈求,結果陸續有人奉獻,他們有足夠的錢造了一艘船,首航就送出了八個傳教士。到1866年哈姆斯逝世時,他所開始的差傳工作並未停輟。在1886年,該差會有宣教士二百一十九人,一年之內受浸的信徒有一萬二千一百二十人。除了在南非洲展開差傳工作外,又派遣人到印度、澳洲、紐西蘭去差傳。

  這對當時普世宣教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主耶穌給教會第一個使命──往普天下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太二十八18-20)

  (二)弗勒徹(John Fletcher)

  邦茲於1890年8月2日,發表了續篇《革新的佈道家─第二篇》(Revolutionizing Preachers, PartⅡ)。邦茲在《第二篇》介紹了另一個革新人物弗勒徹(John Fletcher)。邦茲認為一個人被神大用,天然的才能和教育程度不是決定性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堅強的信心,懇切禱告,徹底奉獻,降卑自己,歸榮耀給神。

  弗勒徹於1729年生於瑞士,在英國一個小村落馬特雷(Madeley)循道會教堂擔任牧師。馬特雷這個地方雖然小,卻是英國最邪惡、最墮落的地方,那裏的人蔑視神,任意妄為。此外,這個小村落人口特別擁擠,道德墮落。

  但是自從弗勒徹到馬特雷之後,弗勒徹依靠基督復活的大能,把那裏的人從沉淪的邊緣救回來。邦茲指出,弗勒徹是一個不停禱告的人,他的裏面,有若熱火焚燒。他為了傳播福音,不怕撕破臉面,不顧身份,為了搶救淪喪的靈魂,他不惜隻身深入到一些齷齪的、不堪入目的場所。

  (三)大衛.布萊納(David Brainerd)

  邦茲於1890年8月23日,藉著《革新的佈道家─第三篇》(Revolutionizing Preachers, PartⅢ),介紹了第三個屬靈偉人大衛.布萊納(David Brainerd)。

  在《第三篇》一開始,邦茲就確定,神非常需要合乎祂使用的人。邦茲引用歷代志下第十六章9節:「耶和華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心存誠實的人。」邦茲說,這是先知昔日所說的話;但願此時此刻,所有神的先知,都說出這樣的話。早在大衛.布萊納的時代,美國復興家愛德華滋,就是大衛.布萊納的同工,也受到他很大影響。邦茲是接續愛德華滋介紹他的人。

  邦茲在文中說:「大衛.布萊納正是神的眼目在地上察看到的人。大衛.布萊納的名字和事工,被銘記在歷史上,至今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過像大衛.布萊納那樣單純向主的人。他在美國印第安人所住的荒野,帶著病,日日夜夜地不辭辛苦,向異教徒印第安人傳福音。大衛.布萊納過著聖潔和禱告的生活,他的日記記下了他如何禁食、默想、靈修的經歷。大衛.布萊納說:『我在地上唯一的目的是誠實地為神作工,我不願意有一分鐘花費在世俗的事上。』」【註:參《禱告信息精華》第六章禱告的見證:大衛.布萊納的禱告見證】

  在總結第三篇時他說:在三篇中所介紹的三個神貴重的器皿,雖然出身不同,環境各異,但是他們具有同樣的信心,他們為了神的緣故,依靠基督的生命,改變了整個局面。

  邦茲深入地研究歷代的屬靈人物,他發現所有被神大用的人,都是懇切禱告、向神辦交涉,透過在密室中與神的交通,明白神的心意,獻上一切,搶救靈魂的人。

  邦茲在上述的三篇《革新的佈道家》中,介紹了三位典型的人物,他們徹底捨己,破除宗教傳統,敢於在聖靈的帶領下,有革新的作法,從而打破了舊框架,創出了嶄新的局面。在邦茲的另一本名著《禱告的武器》(The Weapon of Prayer)中,邦茲列舉了一系列近代禱告的傑出榜樣。在所列舉的禱告戰士中,除了覆述三位革新人物哈姆斯、弗勒徹、大衛.布萊納的事蹟外,他又重點地介紹了幾位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屬靈偉人,包括:羅得福、愛德華滋、約翰.福斯特、威伯福斯、慕勒、蓋恩夫人、耶德遜。

  由邦茲的經歷看來,任何屬靈偉人,包括邦茲在內,都閱讀在他之前偉人的生平和事蹟,從別人在神面前的領受和帶領,得著啟發,得著供應,可以讓自己避開不必要的彎路。(來十三7)(續)


回目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