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對家庭的旨意 第二章 建立屬靈的家庭 第三章 培育兒女 |
一、培育孩子 史哈拿 孩子是我們塑造出來的。從前在斯巴達,當孩子犯了罪,他的父親要受處罰。而今天,如果按照嚴格的審判,會有成千的父母應該與少年感化院或監獄中的孩子調換位置。或者,可能很多次應當是母親或褓姆罰站在牆角,而不是孩子。我曾經仔細觀察一些孩子的生活,而且我不斷地發覺他們那麼不聽話,顯然是被照顧他們的成年人直接或間接引發和培養的。他們的反抗是由嚴酷、不平、不夠體諒或嘲笑所引起的,然後他們又因為我們所造成的頑劣而受到處罰。 成年人似盼望孩子以耐心且溫柔的態度來忍受其實他們自己一刻也無法彼此容忍的待法。他們似乎認為孩子沒有感覺,也沒有任何他們必須尊重的權利。我想要是他們能跟孩子交換一下地位他們會有何等不同的看法! 因此,我想最基本的養育原則就是同情。我的意思是母親必須對孩子具有真實的同情。她必須把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並且必須透過他們的眼光來看事情。若不是這樣,她就無法公正地或智慧地訓練孩子。我們有時似乎忘了孩子也是人,他們並不是長大才變為人的,乃是生來就是,而且也生來就有人類一切的特性。因此,我們可以從我們自己的感覺來瞭解孩子處在某種待法之中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太少人瞭解這一點,很多人似乎認為他們在對待孩子時一般禮節可以撇在一邊,不管孩子們多少有點無助、無法自衛。成人的權力很大,很多時候父母和其他的人就利用這種無限的權力,以無禮、粗魯、不仁慈、不公正和不公平來對待孩子,如果他們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成人將會受到大眾的指責。 「你要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是一項穩妥的原則。成人不喜歡在別人面前被挑毛病,不喜歡他們的臉、身材個性的特徵成為話題,不喜歡別人不停地嘮叨著,不喜歡嚴厲、粗魯、無禮、嘲笑、不公、不平。因此成人若利用自己權威的地位以無情和粗魯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這實在是嚴重地違背了神的原則。 但這是多麼平常的事啊!就拿嘲笑來說,成人對這點是非常的敏感。這會令人多麼尷尬、氣惱和反感啊!他們寧願被人得罪而幾乎不願被人嘲笑。然而孩子卻時常成為被嘲笑的對象。也許在很多人面前或是在餐桌上,孩子發表意見或講一句成語,成人聽來覺得可笑就立刻爆出一陣笑聲。可憐的孩子就會不好意思而難過起來,然後很可能又因為悶悶不樂而挨罵。但是在這些人中若有成人講錯話大家都會故意不去注意,我們都會去顧到成年朋友的感受,但顯然認為孩子根本沒有什麼感覺需要被顧到。 我聽說過一位老師,她的學校因為秩序良好而出名,而且她似乎總是對從別的學校轉來的壞學生很有辦法。一位女士請教她成功的秘訣,她回答說:「如果我有任何秘訣的話,我相信只是因為我對學生有禮貌,我對待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所以他們總是對我很有禮貌。」這位女士希望能瞭解學生自己的看法,所以她利用下課時間跟一群孩子談話,然後問一個聰明的小男孩,看他覺得這個學校如何。小傢伙很快的回答說:「這是鎮上最有禮貌的學校,還有我們的老師最有禮貌。」大伙中好幾位都點頭同意他的話。另一個男孩又說:「我們的老師不像別的老師那樣隨便指揮我們,她總是說『請』和『謝謝你』;當老師這樣有禮貌時,學生總會願意聽話的。」憑著正確的本能;那個孩子發現了一項人類本性的基本原則,也揭露了那位老師成功的秘訣──一個能在許多家庭中造成奇跡的秘訣。啊!現在的父母和褓姆常常粗魯無禮,因此孩子當然就會反抗起來。如果我們在客廳中所表現的禮節和體恤也能一直運用在家庭和教室中,那麼情形將會改變,這樣做比多年的教導和責備更能教人學會聖經的法則「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有一個對孩子長大以後很要緊的功課應當在幼年就學會的,但由於孩子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法而無法學會,我是指東西的所有權。孩子就跟大人一樣,他們所擁有的東西必須絕對屬於他們自己,但事實卻常常不是這樣。有時成人需要用到某種屬於孩子的東西,或者想要把它送給別人時,就會哄騙、責備或侮辱孩子,直到他被迫放棄那個東西。有時候連說也不說就把東西拿走。成人不會受到這樣的待法,孩子也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待法,任何顧到孩子感受的褓姆也不會這樣對待孩子。我們如何小心地去尊重成人的所有權,對孩子也應當一樣小心。這樣做以後,孩子自己會很快學會尊重彼此的權利,如此他們之間的爭吵就會減低到最少。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本身的權利被所謂絕對不會錯的老師無情地輕看時,自然他就學會去輕看別人的權利。另一項令孩子苦惱的就是關於發問,神放在他們裡面的本能促使他們不停地尋求知識。有見識的父母會瞭解這是人類與生俱來最重要的本能之一,並且會在他們平靜的時刻說:「當你想知道什麼,就發問好了。」但他們如果有別的事情、緊張或生氣時就會以煩燥和不耐煩的態度來對付所發的問題。這當然不是孩子能瞭解的,他們不知父母情緒的變化。你有沒有見過在發問之後一個原來活潑的小臉被下面一些急燥的回答嚇到而變得憂傷?「你怎麼那麼多嘴?」或「孩子多煩人哪!」「不要老是這樣地打擾我。」或類似這些不耐煩的話。這些嚴厲的拒絕會使敏感的孩子退縮,不曉得什麼時候可以,什麼時候不可以提出他們小腦袋中所充滿的問題。 在對待孩子時,我們應記得他們的看法和成人的不一樣,因此不必因他們的標準不同而驚訝。他們常常完全不瞭解成人的標準,甚至很多次連看顧他們的人所講的話也完全被誤解。一位很有名的女作家告訴我,在她小時候常因著拒絕跟父母念「也不要按我們的過犯待我們」(Neither reward us after our iniquities)而受罰。對成人來說她的拒絕似乎純粹就是倔強,但對她這個可憐的孩子來說,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她以為那個禱告是求神在她作一次錯事以後不要再給她任何賞賜。 另外一個小女孩因著必須唱一首詩歌被良心責備而受了說不出來的痛苦,那首詩是「更近我神」(Nearer, My God, to Thee),但她以為那是「尼祿,我神,更近你」(Nero, My God, toThee),對她來說要向尼祿這麼壞的人唱詩又稱他為神,那是極其可怕的事!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孩子不說出他們的錯誤,使成人有機會解釋一下,但是誠心瞭解孩子的人會明白孩子很會將自己的想法隱藏起來。也許是因為害羞、懼怕或是智力的不成熟,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大部份孩子的思想與感情的領域是不容許別人進入的,特別是成人。若是不瞭解這一點,就無法適當地或有智慧地對待孩子,並尊重他們的小秘密和看來愚昧的行為。 最大的錯誤就是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那就好像是以蝴蝶來衡量毛蟲!但既然他們不能不是孩子而我們也不能是成人,因此兩者之間必定會有摩擦,除非一方或另一方能站到對方的立場。顯然孩子是無法站在我們的立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只好站在他們的立場。我們總得設法站在孩子的地位上,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事情。養育學會教導我們這件事,這樣一來我們將會顧到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所帶給他們的影響,而不是顧到帶給我們的影響。 舉個實例,讓我們拿幼童不斷地動來動去這件事來說。這種不停的活動是大自然用來幫助孩子身體健全發展的方法,但是對周圍已經不需要再長大的成人來說,這種不停的活動常是很大的攪擾。因此很容易就有試探要大吼一聲:「不要動。」叫一個無法停息的孩子「完全不動」,這是很殘忍的,因為它阻塞了過剩精力的天然出口,也因而刺激了全身的神經系統,引起脾氣暴燥、憂鬱和全身不舒服。如果強健的精力能被適當地疏導,而非壓抑,那麼孩子通常都會快樂。善解孩子的母親會瞭解這些,也會因而產生正確疏導的智慧,她會不再說:「不可以這樣!」而說:「去作……」,她會安排無害的活動來填滿孩子的時間;讓孩子總有「一些事可做」,用好的事情來使孩子的注意力從壞的事情上挪開。當男孩子想用力敲打牆壁或把釘子釘到家俱時,就給他木板來敲打、木塊來釘釘子。我認識一個小女孩,她最大的試探就是在媽媽的窗簾或她自己的衣服上剪洞,後來被智慧的褓姆完全改正過來,沒有處罰她也沒有責備她,只是給她很多鮮艷的色紙去剪,並建議她做「假」錢,最後再有點解釋為什剪紙比剪窗簾或衣服更好。 我建議稱讚盡可能的代替責備,通常人會發現這是更有效的方法。我認識一個小男孩,他有大聲關門的習慣。這叫他的母親和奶媽很頭痛。雖然一再地責備和處罰,都沒有用。最後,他母親請教一位稍微懂得養育學的朋友。朋友建議她,孩子大聲關門的時候不要去注意,可是偶爾聲音小的時候要稱讚孩子,說他好乖,好讓媽媽高興。但要小心,絕不要提到他大聲的事,甚至好像不曉得他「會」把門關得很大聲。這位母親照著去做,不久令她很快樂,也有點驚訝的是,她發現孩子的壞習慣已經完全改過來了。 孩子總喜歡做那些被稱讚的事,甚至成人有時候也是這樣。如果他們因著待人和氣和體貼別人而被稱讚,他們就會努力朝這方向走。我非常相信明智地稱讚在訓練孩子時是非常有用的,比我們所想像的更有用。 好像很多成人都有試探,想對孩子所要求的說「不」。其實如果考慮一下,常常就會發覺說「好」才是最智慧、最溫和的方法。成人似乎認為孩子所要求的每一件事必定是錯的。孩子很快就會發覺到成人的這種心理,因此自然會被成人急燥的「不」所激怒,於是就粗暴、反叛起來了。最好先等一等,考慮之後再作決定。盡量養成說「好」的習慣,而少說「不」。親切地說一聲「好」會讓孩子覺得我們瞭解並同情他們。在訓練孩子時,最好讓他們成為我們的盟友,而不是奴隸或是敵人。這樣一來,他們將會加倍的長進。 母親要引起孩子自己對善的渴望,這應該是母親不斷努力的目標。要讓孩子的心靈充滿快樂和可愛的善。每一種過錯都只是因著缺乏某種美德而導致的。如果這種美德能培養並發展起來,那麼與此美德相反的過錯就會因著沒有受到栽培而消逝。因此母親應該盡量幫助孩喜愛良善並贏得他們走向良善。 我年紀愈大就愈相信,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爭論常是可以避免的。忍耐和機智通常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而不一定要互相敵對。我覺得最明智、最成功的父母都曉得這一點,他們盡量避免正面的衝突。他們的作法是弄彎樹枝而不折斷它。改變河流的方向而不堵塞它。我們也能從所有的家畜身上看出這一點來。五、六個人圍在一匹不肯向前走的馬旁邊,無論怎麼打、拖、咒罵都沒有用。這時通常會有內行人走過來,懷著對馬體貼的心,使用溫和的機智,就改變了動物愚昧的想法,高高興興地走開,完全忘掉剛才頑固的決定。明智的母親也是這樣,只要運用一點小聰明,改變一下話題,時常就能將不愉快的氣氛一下都趕跑了。這不是放縱,乃是常識和機智。 也許有人會問,是否訓練孩子時都不需要處罰了(譯注)。我相信如果照我所說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就很少需要處罰。當需要處罰時,應該有一定的原則,應該根據他們的行為來處罰。神對處罰的看法是:「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六7) (譯註:聖經對此問題的看法,請參考箴言第十三章二十四節:「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並箴言第十九章十八節;二十二章六、十五節;二十三章十三、十四節;二十九章十五、十七節。) 哈里遜小姐在她所寫有關訓練孩子的書中說:「受報應的處罰法是非常要緊的。它的訓練價值遠超過最常使用的任意處罰法。受報應的處罰法能符合孩子公義的本性。只要幫助他明白所有的不方便、不舒服、疼痛和羞恥都是由他的行為所造成的自然後果。那麼他多半就會毫無反抗或仇恨地接受這個法則。大自然就是這樣來教導我們學習她的法則。譬如孩子的手放在火爐上,大自然不會派旋風來罵他不懂事。只是他會被燙到而已。他被自己行為所造成的自然後果所處罰。 要是他再次違反了這個法則,他又會被燙到,很安靜地,沒有從大自然來的勸告、威脅或警告,他會很快地學到功課,遠離火而毫無怨恨。大自然的方法總是這樣,每一個行為會帶來後果,而不是沒有原則的,做母親的難道不能從大自然學習這個偉大而必須學的功課嗎?難道她不能靜下來安祥地教導孩子學習人生的這個重大功課嗎?就是一切的罪和過錯都會帶來相關的報應,母親愈讓孩子受到行為的報應,孩子愈容易學會這個必須學的功課。 我很相信和孩子交談並講理由也是一種訓練的方法,最好盡可能對孩子灌輸原則比叫孩子害怕更好,有時候我們會說孩子都不講理,但是根據我的觀察,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恰當而善解人意地和他們談他們所能瞭解的事,那麼我們會發現他們實在是有理性的人,而且善解人意的知道如何在孩子的理解範圍內去解釋事情,並且使他們愛她所愛的,恨她所恨的,在她手中握著大有功效的武器,就是利用孩子豐富的想像力,不曉得什麼原因,大多數孩子都活在一個「假的」世界裡,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從早到晚,正常、普通的孩子總是興致勃勃地不斷扮演著他們曾經聽過的人物,不論是天使、神仙、聖經人物、國王、王后、公主、小馬、家畜、花朵、蔬菜、玩具甚至桌椅,這些他們所巧妙並耐心地扮演著的人物,對他們來說顯然是比周圍真實的人物更加真實,那麼瞭解孩子的母親會知道如何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將想要教導的高尚理想和智慧觀念帶給孩子,她會用某個「假的人物」讓它在假的艱難環境中奮鬥成功。這樣能激發孩子渴望傚法那些偉大、高尚的行為。 舉例來說,假如一個孩子特別自私或殘酷,母親也許會教訓、指責、脅威、責罵和處罰,但都沒有效果,如果她利用孩子的想像力描述某個具有美德的英雄或女傑(譯注),好讓他看出頑皮的可惡和善良的美好,這樣就能激起孩子裡面喜愛善良的心,並渴望將想像中的理想觀念「扮演」出來,換句話說,她能藉此於罪惡還沒有在孩子心裡建立權勢之前,先讓善良佔有他的心。幾天以前,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必須做一件相當難的工作,當她去做時,她很高興地說到母親跟她提過的一個幻想的女孩,「當然伊蒂斯也會願意做這件事」,因為幻想的伊蒂斯,這個小女孩以這個工作為她的喜樂。 我認識兩個小女孩,她們的母親把她們容易遇到的試探扮成各樣可怕的巨人,讓她們去與巨人爭戰,就幫助她們得勝了這些試探,她們知道這些巨人和戰爭都是「假的」,但卻幫助她們在許多次容易頑皮的時候,得勝了試探。 (譯註:魔鬼就是利用孩子的這種特性,藉著電視上的節目來使孩子的行為和價值觀念趨向不善,並灌輸世界的標準在孩子的心裡。) 當我想教導孫女某種美德時,我會給她講一個小女孩做了某件事的故事,那件事正是我所希望她做的,通常過了幾分鐘,她會說:「奶奶,你知道我現在要做什麼嗎?」然後她會開始重複我所告訴她的事情,但很明顯地,她以為這一切都是她自己所想出來的,經由孩子天生迅速的同化過程,她已經把我的想法變成她自己的了。 母親是孩子最偉大、最堅強的老師,其他人的影響力是短暫的,但她的影響力卻是持續的。 因此我要向作母親的說:「把你最好的給孩子,把你的時間和精神給他們,和他們說話,時常我們好像覺得把休閒的時間給孩子就夠了。富有的母親常常將照顧自己孩子的特權讓給了奶媽和褓姆,而且她們似乎認為只要孩子穿得漂漂亮亮的,在她們面前有好的行為,就已經盡到了作母親的全部責任,啊!這是多麼可悲的現象! 我聽說過一位母親,她在她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作了一項決定:每天至少有一個小時完全不間斷地陪孩子,在這個小時內,她整個精神和注意力都用來參與他們的計劃,瞭解他們的個性,並影響他們走向對的方向,所有的生意,邀請和客人,任何會打擾那個小時的事都被撇在一邊,她總是用這句話來回絕:「我已經有約會。」後來她的兒女都長大成熟,而母親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他們會將所有的計劃、快樂和煩惱的事情都帶到她面前,而且他們總是相信她會完全的瞭解和同情,他們尊重她的意見勝過其他人的意見,看重她的贊同勝過其他人的贊同,她一直都是他們的知心、朋友和顧問,而他們是她無窮的安慰,有誰敢認為以前每天的那一小時是白費的?或她因為與孩子黏在一起犧牲了一些樂趣而後悔呢? 「接受這個孩子並為我養育他」,這是對每位母親發出的神聖命令,每位母親當然有責任去學習一些好方法來達成這個神聖的使命,因此讓我們學習養育學使自己成為最好和最真實的母親。 最後我想對看過本書的中年母親說幾句話,她們已經把孩子撫養大了,但或許回頭看會發現自己以前大錯特錯以致現在從孩子身上收取悲慘的後果,我們無法彌補我們的過去,但是神在我們的後面,甚至能將我的從前對孩子的錯誤變為我們和他們的益處,只要我們肯完全地交託給他。 最後我要提到的,就是「交託」,無論如何,要把你的孩子交託給神。 古代每一座城堡裡都有一個堅固的地方,叫做「保障」,在危險的時刻,所有軟弱、無助的人和貴重的東西都藏在那裡。神是我們的保障。我們必須帶著孩子藏在他可靠的照顧下,且如果我們自己已經隱藏在這個神聖的保障裡,那麼當然我們不會讓孩留在外面。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我們已把他們交託給神,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們,而且我們所行出來的也應該表現出這種依靠的態度。要當心不讓你的兒女長大以後對你的印象是焦急、憂慮、暴燥的樣子,乃是要在他們面前活出充滿信心的生活,以致每次他們想到你時,總是有那麼一副安祥和信靠的影像。 記得我有一次聽過一個牧師作見證時說,雖然他有個好母親,但年輕他被引誘,誤入歧途,有一段時期變得很壞。但他說即使在他最壞的時候,他母親寧靜、信靠的臉孔一直浮現在他腦海裡,使他對自己的罪難以忍受,到最後他不能再忍受下去。至終他母親的影像,贏得他歸向神,從那時候起,我時常問我自己這個嚴肅的問題;「到底我們在孩子腦海中是什們樣子呢?」 我認識一個可憐的母親,她有一個男孩子被關在監獄裡,而她就一直長期為他憂慮、悲傷。她覺得在這種情形之下應該憂慮,但是有一天聖靈很清楚地提醒她這條命令「應當一無掛慮」,特別是「一無」這兩個字。她以前從未注意過這句話,但現在它那樣強而有力地臨到她,以致她覺得不敢再憂慮了,甚至不敢為他的兒子憂慮。那「一無」的字包括所有的事情,當然也包括監獄。她立刻把他完全交託給主,說:「主,我的兒子是你的,我把他交給你。我自己無法照顧他,只有他才能照顧他,我把他留在他手中,我再不憂慮了。」她遵守了諾言,從那時起,再不讓任何的憂慮進到她裡面。而主總是這樣保守我們所交託給祂的,他救了她的兒子,就是在那看來十分可怕的監獄裡,她的兒子重生了,最後從監獄裡出來,成為一個有用的基督徒。 願主教導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將孩子交託他! |
|||